春节,是农闲时分,却又是精神大忙之际。
很多人,都在问:年味去哪儿了。
其实,根本原因,是乡土农耕的节奏被打破了。也正因此,进城上楼的我们,乡愁越来越重。
乡愁来自故乡的呼唤,来自传统的沉淀。正因此,回顾家乡的历史,容易遇见最美的“年味”。那么,沉浸在家乡历史的语境,最好的地方,就是博物馆。
龙年新春,市博物馆重点围绕滨州本土文化尤其是龙文化在授课、开展览、做手工。
那么,这就引起了一个话题,滨州历史上的龙文化多吗?
咱们去博物馆看看、听听!
龙山文化与丁公陶文——1991年,山东大学考古系师生在邹平丁公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城址和龙山文化刻字陶文,前者被评为“1991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者因比甲骨文早了800余年,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引起国内外极大轰动。在那,城址发现房屋基址近百座,还发现墓葬60余座及陶窑、水井等遗迹;城外有宽约20米的壕沟。出土包括精美蛋壳黑陶高柄杯在内的各类遗物标本5000余件,其中一件刻有11个文字的龙山文化陶片。2001年6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礼器的出现、文明的发展、龙山城址的发现,标志着这一时期滨州地区已步入古代文明的殿堂。
沉睡了近百年的龙华寺——博兴县龙华寺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北朝寺院遗址。龙华寺始建于北魏中晚期,与拥有海内第一名塑的济南灵岩寺是同时代建筑。北魏-北齐时期,该寺香火极盛。清光绪年间,经过重修的龙华寺建筑雄伟壮丽、古朴大方,大门朝南,分前后两院,院内建有大正殿、东西厢房和钟鼓楼等。这里历年来出土了大量的南北朝到隋代的石刻造像、金铜佛像和残碑断碣,如1976年出土的大宗石刻佛教造像,1983年出土的数以百计的金铜佛像,白瓷佛像。
清代官窑的青花龙纹盘——在滨州市博物馆,清代官窑的青花龙纹盘是镇馆之宝之一。这种瓷盘,自康熙朝开始烧造,一直延续至清末。绘工精湛娴熟,青花发色沉着,浓淡有致,显出苍龙凌厉之气。釉面滋润,青花湛蓝,纹饰布局疏密得当,为官窑之佳作。在市博,还有很多罕见珍宝值得细品、深究,如一万年前的麋鹿角、六千年前的圆形锯齿纹蚌饰、明代景德镇窑的青花花鸟纹大缸等。
康熙所题“带经堂”——古代说皇帝是“真龙天子”,那么皇帝的东西自然就是“龙文化”的一种了。同样是在滨州市博物馆,康熙所题的“带经堂”是一件国家三级文物,画心长101.5厘米,宽39厘米。它是赐给爱臣王士祯的匾额,喻清正以爱民,经诗以修身之意。字体 圆劲秀逸,雍容典雅,匾额中上方钤朱文“康熙御笔之宝”,通体用黄龙金色花绫装裱。
清代武将李化龙——乾隆“十全武功”,邹平市码头镇的一个武将曾直接参与、指挥了其中四件。他叫李化龙,曾亲自护卫过乾隆帝,乾隆亲赠他荷包。死后,乾隆还命将其事迹纂入国史,赐御葬,并亲题碑文。他一生征战,西至新疆,南至越南,东到台湾,参与平定大小金川,助安南王黎维祁复位,最后马革裹尸还。李化龙死后,其事迹纂入国史,谥武显将军,赐御葬,墓地时称御葬园。上百亩墓地内石马石羊墓碑等建筑林立,其墓内有皇帝赏赐的各式珍宝陪葬,并传其由于溺水而死未见其尸骨,清帝嘉其功绩,而制金头银身遂以下葬。并赏赐给李化龙其后人一顶龙灯,遂以萌荫子孙。今天,在李码村,有御赐残碑两通、石羊两尊,现存于村委大院,另有一个碑座、碑帽分别存于胡同、院落。
关于滨州历史上的龙文化,您还知道那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