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隐茅舍 清泉石上流 ——沂南竹泉村游记

发布时间:2017-02-07 00:00:00   31303 作者: 来源:

有些地方,上帝造就了它们,它们却遗漏在世人的眼里。但是,总有一些人惦记着它们,寻幽访古的情愫敦促我收拾行囊,融入悠远的丛林里。

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出一幅美丽的水墨画,石屋、石墙、石板路掩映在青青的竹林里,古巷幽深,小桥流水,浮光倒影色彩单调但古朴典雅、意境悠远。这精美的画面一次次走进我的梦里,让我魂牵梦绕。竹泉村,把时光酿成酒,任由岁月的洗礼,光阴流淌。

Xwp8ieFbAz.jpg

竹泉村位于临沂市沂南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469口人,面积1800亩。元明时期叫泉上庄,清朝乾隆年间改名竹泉村。古村庄泉依山出,竹因泉生,村民绕泉而居,砌石为房,竹林隐茅舍,家家临清流,田园瓜果香,居者乐而寿,是中国北方少见的桃花源式的古式农村。村民以高姓居多,赵姓次之,高氏族人明末兵部右侍郎高名衡、明末青州衡王府仪宾高炯都曾在此修建府邸,享受天趣,如今屋基犹存。

从沂南县铜井镇向西,车子顺着河坝北侧起伏的路面前行,穿过一片树林,豁然开朗处,乱石垒成的石墙上有三个鲜红的大字“竹泉村”。

竹泉村就在山谷山脚间闲散地静候着游人。

石头砌成的村庄

这是一个极其古朴的村落,大街小巷都被一种黄褐色的石头铺满,没有规则的石块,但经巧手的石匠修理成平整的路面,石块错落交织,任由你的思绪飞扬,想象出极美的图画,颇有韵致。

村里的房屋、院墙,也都是用这种石头垒成的,令人称奇的是,墙面都不用水泥,也不用泥巴,整个外墙看上去就只是堆积的石头,大石缝里嵌着小的石头,小石缝间嵌着薄薄的石片,密密麻麻,层层叠叠。

由于石块的颜色深浅不一,看似杂乱却又整齐划一,令人不得不赞叹山野村夫不俗的建筑技艺。房屋多是茅草顶。整个村落愈显古朴,沂蒙山区独特的韵致让人有恍然如梦的感觉。

笨拙的石磨,古老的辘轳,生满青苔的老井,吱呀呀作响的水车,久违的碾盘,斑驳的门窗……每一样东西都让我震撼与感慨,要不是时尚女郎手机铃声的惊扰,我还以为自己置身于那个叼着水烟袋,穿黑绸衫,留着长辫子的大清朝。

随意推开贴着红对联的农家院舍,就见一穿蓝底白花粗布衣衫的老妈妈坐在院子里纺线。老妈妈摇车、抻线、送线,俯仰舒展地完成每一个动作,纺车发出“嗡嗡”有节奏的声音,富有美感,犹如欣赏舞蹈。

竹泉村的“竹”

这里的竹,是丰润的、茂盛的、青翠的、高大的。多数的竹都有小孩子的胳膊粗,竹节碧青碧青,刚劲挺拔,竹叶清新可人,不失妩媚。房前、屋后、河边、山坡,角角落落,丛丛簇簇,蓊蓊郁郁,满眼里全都是竹。一丛竹林里面,绿荫清凉,几个散学的孩子正斜靠在那里读书,恍惚中,连那读书声都带了些翠竹的神韵。

竹泉村以前叫泉上庄。当时,村子里只有泉水,没有青竹。据老人们介绍,此地的地下水丰富,泉水四处喷涌,建村后就起名泉上庄。将泉上庄改名叫竹泉村的据说是当地大名鼎鼎的督堂大人高名衡。

高名衡当了大官以后,曾经在泉上庄避过暑。当时,村子里只有泉水,没有青竹,高名衡就从南方移植了青竹过来栽种。因水源均是地下水的缘故,青竹移植过来之后愈发郁郁葱葱,繁衍遍地,因此后来村落的名字改成了竹泉村。

夜色降临,漫步在茂密的竹林里,看路旁竹荫茅舍,踩脚下淙淙流水,人仿佛置身江南,忘了身在何处。可以说,“竹林在村里,村在竹林里”。郁郁葱葱的竹林偶尔有鸟的鸣唱,愈显静谧;脚下石板下潺潺流水叮咚作响,与世无争。

恰巧月色从竹林缝隙间撒落下来,此刻你完全可以放下所有烦心事,在静谧的竹林里独享月色,细细体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好意境。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脑海里浮起苏轼的诗句。生活在这样的村子里,哪一个不成了清雅韵士呢。

据史书记载,竹泉村曾经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驻足游玩。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两次来到竹泉村。第一次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途径竹泉村,因时间紧张不便逗留,但是这里给郑板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乾隆十八(1753年)年,郑板桥辞官回扬州时又路过此地,亲笔题写了“竹泉村”三个大字。

乾隆皇帝也曾御驾亲临,赏玩了一把竹泉之乐。据记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路经沂州府,被此地竹林掩映茅舍的静谧环境所吸引,并欣然书写了“竹泉”两字。岁月变迁,当初的墨宝已然不见,后人就搜集了乾隆的字体摹刻了“竹泉”石碑。

4Zcx33dQGb.jpg

竹泉村的“泉”

丽水街的北面,又是一大片竹林。小路穿竹林而过,山风袭来,竹叶飒飒作响。翻过石头岭,岭西侧的树林中里掩映着一个檐角高挑凉亭,亭内有一石刻“竹泉”二字,亭下即为泉了。

泉水出口筑成了一口方井,方井外又筑方池,泉水自井口汩汩而出,甘甜清冽,站在池边都能感受到泉水的寒凉。据说,这口泉日出水达百吨以上,入口爽,回味甜,村人喝了这水,皆能长寿,不生恶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可真称得上神泉了。

泉分三叠,依次而落,谓之三生缘。村人说,三叠泉水分工明确,各有其用途:一叠泉人饮,二叠泉淘米,三叠泉洗衣,千百年来,世代沿袭,淳朴的民风一直遗存至今。

站在泉边看四周,竹树环合,茅舍掩映,回首看那凉亭才知凉亭叫宸翰亭。四角高挑,上书一联有韵:花竹有和气,风泉无俗情。是啊,此地泉依山出,竹因泉生,久居此地,该是能修心养性,益寿延年的。

我们互相用竹筒舀的一瓢清泉送到对方的嘴里,顿觉甘甜无比,果然名不虚传。

热情的主人还邀请我到制酒的作坊里参观,亲手舀起一碗酒让我品尝。我还看到粉皮、豆腐、煎饼的制作过程,卷上大葱蘸酱大大地咬一口,那才叫一个美呀。

竹泉村翠竹摇曳、泉水环流、民风古朴,富有诗情画意。好一个琼瑶版的桃花源呀。

作者 杜秀峰

责任编辑:胡旭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