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知晓惠民“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6-12-02 00:00:00   41764

惠民县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建置较早,据县内大商遗址、大郭遗址出土文物考证,大约在4000年前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史料记载,夏属兖州域,商为蒲姑国地,周为齐国无棣境,春秋战国属齐地。

秦王朝建立后,于此置厌次县,属齐郡。《齐乘》中有“始皇郡天下,始置齐郡”的记载。厌次之名,其含义可见于《元和郡县图志》一书,内称“秦始皇东游压气,至碣石,次舍于此,因名之”。厌次县名,就是指秦始皇东巡压气,在此驻扎过的地方。厌与压、次舍与驻扎同意。其近村桑落墅之名亦由“始皇东巡。驻跸于此,桑偶落枝,因名”。

厌次治所,初为惠民县桑落墅北。据考,在秦、汉、晋三朝计600多年内,均无厌次徙治之说,惟至南北朝之北魏,始见有厌次徙治马岭城的记载。马岭城,在今惠民县何坊镇二郎堂村北。

西汉改厌次县为富平县,莽新改富平为乐安亭,东汉复名厌次,均属平原郡,又属乐安国。三国时为魏地,属乐安郡。

晋属乐陵郡之厌次,其治所仍在桑落墅北,曾称邵城,因邵续屯兵拒石勒于此,故名。

南北朝之北魏,属沧州乐陵郡之厌次,迁治马岭城,即今何坊镇二郎堂村北。北齐天保间,厌次入阳信,属乐陵郡。

隋初仍为阳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厌次县,先属渤海郡,后属棣州,又属沧州,复属棣州。治所在今辛店乡先棣州村东。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棣州之厌次,八年废棣州属沧州。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属德州,十七年复置棣州于厌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称棣州乐安郡。

五代十国袭唐棣州之厌次未变。后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因州城遭大水陷坏,迁治南新州(后称南旧州),即今清河镇古城马村一带。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县随州迁治于阳信县界之乔家庄,即今惠民县城址。

金为山东东路济南路总管府棣州之厌次。

元为山东东西道棣州防御郡之厌次。

明洪武六年(1373年),棣州、厌次县俱废,改置乐安州,不设县。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据乐安州谋反。宣宗帝亲征讨伐,遂改乐安州为武定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武定州升为府,府置附郭县,遂置县,名惠民。

“惠民”二字为县名,是借一排水沟之名。据《山东通志》载文:“惠民沟,在县东南二十里,明景泰中,徒骇河溢,北入黑洼,因凿此沟,以导水入沙河。岁久湮塞,嘉靖二十四年大水,佥事王煜,再加疏浚,民甚赖之,因名惠民沟”。后人借为县名,以示施惠政于民。

民国初期,废府设道,惠民县先属岱北道,改属济南道。民国15年(1926年)置武定道,惠民县属之。民国17年(1928年)废道,省直辖县。民国25年(1936年),省下设督察专员公署,惠民县属山东省第五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于同年11月占领惠民县城,继而全省沦陷。惠民县由维持会变伪政权,设伪县政府于惠民县城。1938年属伪鲁北道,1940年改鲁北道为武定道,惠民县属之。1941年,惠民与商河两县交界处,建商惠县,属冀鲁边区。

1944年,商惠县撤销,在惠民、商河、济阳三县边界结合部建三边县,改属渤海区第四专署。

1945年,建立惠民市,惠民县原一、二区归惠民市管辖,其余地区属惠民县管辖,县政府驻城南15.5公里何李村。属渤海第四专署未变。

1946年,为纪念在此牺牲的抗日烈士八路军115师教导六旅政治部主任杨忠,改三边县为杨忠县。

1949年,撤杨忠县建惠济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惠民县政府迁入惠民县城。属垦利专署,专署机关驻阳信县。

1950年,撤惠济县,其所辖各归原县。垦利专署随渤海行署撤销,建惠民专署,驻惠民县城,惠民县属之。

1952年,惠民专署迁滨县北镇,惠民属之未变。

1958年,惠民县与滨县合并,仍以惠民为县名,县政府驻北镇。此时,原惠民专署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署,驻张店,惠民县属之。

1961年,惠、滨两县分治,各领其原属。惠民县政府迁回惠民县城。此时,淄博专署撤销,恢复惠民专署,迁回北镇,惠民县属之。(作者:孟书军)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

2016-12-06

我们大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