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在抗战中的阳信籍庆云县委书记阎登三

发布时间:2016-12-05 00:00:00   35538

阎登三,原名阎东瀛,曾化名邓小舟、张延年。1908年,他出生于阳信县水落坡乡阎集村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祖父、父亲不仅有文化,而且正直、善良。阎登三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对穷人非常富有同情、怜悯之心。

六七岁时,每当要饭的来到家门口,他不仅拿饼子或窝头,而且端菜端水。哪个小伙伴冬天穿得单薄,他就把自己的棉衣送给人家。因此,街坊邻里都夸他“好孩子”。


以优异成绩考入阳信师范,立志“启发民智,教育救国”


阎登三的父亲深知有文化、有知识的重要性。当阎登三刚满七岁时,父亲就把他送到邻村一私塾就读,后到离家30多里地远的狼丘冢高小学习。1929年秋,阎登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阳信师范。

那时,地方封建势力和军阀相互勾结,欺压百姓,无恶不作。面对残酷的现实,阎登三渐渐产生了“救国救民,乃读书人之大志”的思想。但又如何去“救国救民”呢?他在思考的同时,认真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不仅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还进一步开阔了视野。

1932年秋,阎登三阳信师范毕业。这时,他的一个很要好的同学劝他说,他的一个亲戚在阎锡山部当师长,投奔那里不出两年,肯定会弄个一官半职的。

阎登三笑了笑说:“人各有志我的志向是‘启发民智,教育救国’。”

当年冬,阎登三背着被窝卷,来到了距家50多华里的银高村当了老师。为了让孩子们真正学到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把鲁迅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写成条幅,挂在床头,时时激励、鞭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穷人家孩子多、家务多,三天两头耽误课,阎登三就利用晚上给孩子们补课,有时还到个别孩子家中进行辅导。有的学生没钱买书、买学习用具,阎登三就自己掏腰包。那时,老师吃派饭,他每到一家,非但不挑剔饭菜的好孬,反而拣最孬的吃……因此,他受到当地村民的好评,被尊称为“庄户先生”。

然而,由于他经常给学生和家长讲时事,唤醒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抗日救国,当地国民党部以“妄谈抗日,扰乱社会治安”的罪名,查封了他所在的学校,抢走他的衣物、书籍等,并把他驱逐回家。


发动组建农民武装队伍,担任阳信县委组织部长


1933年,日寇觊觎华北,国民党政府屈膝求和,当地土匪蜂起,到处敲诈抢劫,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对此,回到家乡的阎登三认为:只有发动群众,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保证人身与财产的安全。说干就干他在本村走东家、串西家,宣讲建立武装组织的重要性,不到一月,就动员50多名青壮年参加农民武装队,不但由专人制造土枪、土炮和土炸弹,而且有30余人在一偏僻处练枪舞刀。

阎登三虽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总是乐呵呵的。

1934年秋天的一个夜里,阳信城西的一个土匪头子,带领30多名土匪,偷偷地向阎集村奔来,妄图消灭阎登三组织的这支农民武装力量。

得知这一情况后,阎登三立即组织了40余名武装人员,埋伏在村东路边的一条深沟里。当土匪们来到沟边时,阎登三猛一挥手,武装人员一齐跃出深沟,把土匪打得屁滚尿流,狼狈逃窜。从此,土匪们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而阎登三的名字却在社会上被传颂开来

1936年春天,阎登三光荣地加入了党的组织。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南侵,国家安危于紧急关头。根据党的指示,阎登三在本村以开中药铺为掩护,与王洪生、侯振义等人组建了党的地下交通站。接着,他在附近的5个村发展了20多名党员,建立了党支部。由于他没黑没白、不辞劳苦地工作,到1938年底,全县共发展党员103人,建立党支部13个,党小组22个。

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上级党组织决定成立中共阳信县委,任命孙清野为书记,阎登三为委员兼组织部部长。由于当时形势复杂,任务艰巨,再加经济条件的限制,活动经费、购买枪支弹药等款项,都由阎登三从家中支取

对此他的祖父、父亲没有丝毫埋怨,而是非常开明、慷慨地说只要用到打鬼子上,花钱再多也值得!不仅如此,家人还把看家护院的6支枪、21颗手榴弹、3箱子弹,捐献给了县大队。

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阎登三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他从十几岁就定婚,家人多次催促他结婚,但他总是一推再推,直到28岁才结婚。然而婚后6天,他就离,投入到了抗日斗争中。

当他3年后回到家时,孩子已两岁多。他惊喜地抱起孩子,看了又看,亲了又亲,然后对着妻子,非常歉疚地说等全国解放了,一定把欠你和孩子的都补上。第二天夜里,阎登三毅然离开了家,从此一去未回。

谁知,他走后不久,他的祖父、父亲就被当地反动政府抓进了牢狱,受尽了折磨;母亲被打得遍体鳞伤,昏死了过去;家中财产被洗劫一空。

当得知家人的遭遇时,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把拳头攥得紧紧的,因为他把对亲人的挂念,对敌人的仇恨,化作了一股为抗日不惜牺牲一切的巨大力量。


担任庆云县委书记,运用《孙子兵法》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由于阎登三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以及对抗日工作所作的贡献,1941年2月,上级党组织任命他为庆云县委书记。

此时的庆云县,日伪军到处烧杀抢掠,土匪、地痞猖獗,斗争形势异常严峻。但阎登三总是微笑着鼓励同志们,强调这一切都是暂时的没有涉不过的河,没有攀不过的山,胜利的曙光就在我们前面。

他带领县委的同志们,利用夜间深入城乡,秘密进行抗战宣传、发动工作,积极组织抗日武装。不到4个月,他就组建起了120余人的县大队,并兼任政委。

他运用《孙子兵法》和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3个月内,打死打伤日伪军400余名,拔除炮楼7座,据点6处,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大大激发了全县军民的抗日热情和斗志。

为了争取、调动一切力量积极抗战,这年7月,阎登三多次到韩桥村一个武装道会门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宣讲抗日道理,终于使该会会长韩秉真醒悟过来,带领50余名会员接受了整编,走上了抗日道路。

1942年4月13日,阎登三带领11人的短枪队,到杨和寺区前段村开工作,召开了100多人参加的大会,讲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和前途,号召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彻底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谁知,人向日军告密,后者出动一个大队和一个骑兵排,朝前段村奔来。面对突然而至的危急情况,阎登三沉着冷静,先把群众向外疏散后,带领队员们向村东口冲去。刚冲到村东大路上,日军几十名骑兵就追了过来。经过激烈战斗,终因敌众我寡,地形不利,阎登三和短枪队的全体队员壮烈牺牲。

敌人走后,前段村群众来到了阎登三和队员们牺牲的现场,只见阎登三仰面躺倒在血泊中,右手仍紧紧地握着手枪。群众以最好的柏木棺材,收殓了阎登三和其他烈士们的遗体。

为了悼念阎登三,有人写了一首挽诗:“古城阳信出英雄,英雄最属阎东瀛,为国为民捐身躯,光辉一生垂汗青。”(作者:苑梅华)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