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谷山寺残碑断碣为碣石在无棣又添一铁证

发布时间:2017-08-16 22:11:01   71731 作者:张海鹰

近日,沉寐无棣碣石山碧霞元君祠(宫)“隐姓埋名”十数载的两件马谷山残碑断碣“重见天日”。由此,为碣石在无棣又添一铁证。

 

马谷山寺残碑断碣的前世今生

 

马谷山,位于无棣县城北30公里的碣石山镇(原大山镇)境内,夏商称碣石、春秋称无棣、魏晋称盐山、唐宋称马谷、元明清称大山,今复称碣石。古时的马谷山,集道教、佛教、儒家于一体,建有太公祠、碧霞祠、紫霞观、禹王庙、关帝庙、药王庙、盐神庙、山神庙、吕祖阁、文昌阁、白衣庵、西峰庵、青莲庵、观音殿、达摩洞等庙宇殿阁,加之受到历朝历代显卿名相、文化名人的青睐,成为一座名扬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山。


(碣石山)


马谷山寺残碑断碣发现于21世纪开启之年。在“复名碣石”工程期间,当地乡民捐献了两件碑刻,石面伤痕累累,字迹漫漶,无法辨识考证,只好寄存山上碧霞元君祠内,十数载寒暑,沉寐古祠,无人问津。

光阴似箭。2017年初夏某日,八十高龄的原无棣县政协常委、文史办公室主任于长銮应“唯一堂”堂主李金海(无棣碣石山人)之邀出席“唯一堂”开业典礼期间,得知李金海“道友”是一位拓石高手,遂忆起16年前暂存于碧霞元君祠内那两件马谷山残碑来,并恳请李金海在回乡探亲时,借便去祠内拓印残碑,供日后深研细考。于长銮欣喜地对笔者说:“不想三日后,李金海、孙艳夫妇二人携残碑正反拓片4张,径来我处交接,以偿吾愿。”

李金海夫妇所拓残碑拓片计50余字,依次为“寺记”“谓碣石也思自”“宫不知始”“为顺”“鬲津之间突出”“世有升降”“盗贼”“泉石其亦思”等,断续字句中的“碣石”二字,令于长銮茅塞顿开,欣喜若狂。他对笔者说:“碑刻残石是早年碣石村民所捐,极有可能与禹贡碣石有关。如今,在拓片上辨得‘碣石’二字,再联系断续字句中的‘寺记’‘鬲津’等,我认为,此碑刻残石必与碣石有关!”


(于长銮先生近照,来源网络)


于长銮进一步对笔者解释道:“所谓的‘寺记’,必与碧霞元君祠有关;所谓的‘鬲津’,即今无棣境内的漳卫新河。”最后,于长銮断断续续地说:“碑刻残石上这些断续字句,似曾相识,好像在《无棣县志》上读到过……”

于长銮老先生被学界称赞为无棣的“百科全书”,关于无棣,文献上有的事,他一定知道;文献上没有的事,他也大概了解。当于长銮取出民国1925年版的《无棣县志》,打开《卷二十•艺文志》时,笑逐颜开。他对笔者说:“当翻到《艺文志》第13页时,与署名张克嶷撰文的《重修马谷山寺记》相互对证,云开雾散,顿失质疑。”

原来,这两件碑刻残碣碑文即为《重修马谷山寺记》,也正是史学界踏遍铁鞋无觅处的“思自历下以北蜿蜒三百六十里乃于覆鬴、鬲津之间突出一峰”的“古之所谓碣石也”。

 

《重修马谷山寺记》及其作者张克嶷

 

马谷山寺残碑断碣其碑文源自张克嶷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撰写的《重修马谷山寺记》,全文计456字,全面详细地介绍了碧霞元君祠废兴经过及庙会盛况,开篇即云:“马谷山,古之所谓碣石也。思自历下以北,蜿蜒三百六十里,乃于覆鬴、鬲津之间突出一峰。则灵秀所钟,谓非海邑之巨镇乎?”

“碣石”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追本溯源,“碣石”最初之命名,既非一石,也非指一地域,而是一山,且是独立高耸,特立一地,《说文解字》云:“碣,特立之石。东海有碣石山。”

《禹贡》碣石在哪里?在无棣,马谷山即为古碣石。明朝地理学家、历史学家顾炎武所著《肇域志》载:“济南府海丰(今无棣)县有马谷山,即大碣石山。”《山东通志》(1918年版)记载:“马谷山,在县北六十里,一名大山。《齐乘》大山,在无棣县北八十里。山西南半麓有洞广二丈余,深不可测。相传有龙马从此出,故以为名。山多石,无树木,顾炎武《肇宇志》(即《肇域志》)以为即碣石也。”另外,历代《无棣县志》均记载:“大山,旧称碣石山。”1931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马谷山”“碣石山”等条目中,均记载无棣马谷山为碣石山。

《重修马谷山寺记》又云:“山之巅,有碧霞元君宫,不知始于何时。”笔者查询《无棣县志》(1994年版)得知,碣石山之碧霞元君祠建造年代可追溯到宋代。


碧霞元君几经兴废


张克嶷在文中说,明朝末年,碧霞元君祠歪斜倾覆,“明季,殿宇倾欹”。到了清初的1645年,“迄国朝定鼎,岁次乙酉,为顺治二年”,碧霞元君祠经过兵乱已是残破不堪,而后进行了修缮,“贼兵经过,民之避祸山上者皆被杀僇,寺之残破尤甚。太平后,渐次修筑”。时至1680年,碧霞元君祠因三十余载的雷电风雨侵蚀,面目全非,当时的住持者通过五年的化缘,终于将其修葺一新,并于1685年竣工立碑为纪。“亦有历年,又遭雷风之变,掀木揭瓦,墙壁俱坏。时康熙乙丑季夏间也,住持者募化五年,工始竣。爰勒石,以序其废兴之由”。此后,善男信女,虔诚信仰,恭敬礼待,祭神祈福,香火日盛,“嗣后,善信敬礼,遐迩瞻仰,且自乾隆纪元以来,日盛一日,香积之富,更裕从前矣”。

可是,没有想到,到了1777年的农历四月香火庙会即将举办之际,一场无名大火将碧霞元君祠化为灰烬,引得好事者凭主观猜测此次火灾是劫数难逃云云,“讵至四十二年夏四月,将近古会之期,忽而焰光照耀,灾降自天,正殿两廊烧毁,靡有孑遗。论者各以臆度回禄之由来,要亦劫数之一定,不必深究也”。大火过后,干练能办事的演静住持遂招集工匠,准备材料,用了三年的时间新建了一座碧霞元君祠,“寺长演静干办,庀材鸠工,三年而院宇一新”。

演静确有其人,时为青莲庵(一名“清凉庵”)住持,“演静者,大山青莲庵住持僧也。自幼礼佛,受戒听法双树,义贯三车,喜作大字,书骨气苍坚,不可逼视。……其讲诵涅槃大旨,寻真空界,提湦悟心,妙筌密谛,未许浅俗人问津。”(《无棣县志》1925年版)青莲庵,旧在碣石山巅,后在山下,前为观音殿,后为禅室。碧霞元君祠因火而毁后,演静募化三年始能鸠工庀材,在山顶峰重建的碧霞元君祠,前阁后殿,环抱长廊,轮奂崇美,遐迩仰瞻焉。

《重修马谷山寺记》所云“古会”,即大山古庙会(今称“碣石山古庙会”,为无棣县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盛行于无棣县碣石山镇(原大山镇),是由河北千童镇、高湾镇共同参与的民间盛会。每年农历四月,碣石山举行两次香火庙会。赶会期间,正是山中香火极盛之时。特别是四月十七“小会”,乃以香火庙会为主,此日方圆百里善男信女纷纷赶来,烧香祈福,增年增寿,升官发财,人丁兴旺,祛病免灾。四月二十七又是“大会”之日,因时将麦收,农民需购置农具,所以规模大、人员多,堪称鲁北、冀南之首。

张克嶷在《重修马谷山寺记》中交代了立碑之原委,并有感而发:“遂因邢子构堂请记于余,余允其请。窃不禁怆然有感矣,夫道有污隆,世有升降,气运循环,乐莫乐于适当其盛也。今以山寺之宏敞,所费奚啻万亿。无论戎马蹂躏,仓皇不能为经营。即使烽烟已静,盗贼息灭,傥岁值水旱,人失其养,曾是鹄面鸠形,日忧死亡流离不暇,犹能争为施舍,以供香台土木之资耶。昔人尝因名园之盛衰,隐占国运之降替。然则马谷山寺之再建于今日,而圣天子宵衣旰食,以致民安物阜之盛,于此可见矣。彼夫月铛云衲,得优游于泉石,其亦思谁之赐乎?呜呼,何其幸也”。

张克嶷是何许人也?于长銮先生在网上查询得知,清朝确有一个以执法严明而著称的山西闻喜人张克嶷。笔者查询《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循吏一》得知,这个张克嶷是清康熙十八年的进士。《重修马谷山寺记》撰文于清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四十五年与康熙十八年相隔逾百年,显然山西闻喜人张克嶷不是《重修马谷山寺记》的作者。那么,《重修马谷山寺记》的作者又是谁呢?笔者查阅大量志书,茫然如大海捞针,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

 

《马谷山残石题跋》与《碣石复名记》

 

当于长銮先生认定马谷山寺残碑拓片之碑文即张克嶷所撰《重修马谷山寺记》时,感慨万千:“于此长达十数年的碣石复名佳话,今朝又添新彩。断石铁证也!”老先生欣喜之余,研磨挥毫,于拓片正上方书写“碣石至宝”四个大字,并欣然题跋。

题跋首先介绍了马谷山寺残石碑文及《重修马谷山寺记》之梗概:“马谷山残石,竖文四行,计十五字,第二行有‘碣石’二字。考《无棣县志》(民国版)卷二十艺文志、计十三页载:‘重修马谷山寺记 清乾隆四十五年 张克嶷 马谷山古之所谓碣石也思自历下以北蜿蜒三百六十里乃于覆鬴鬲津之间突出一峰则灵秀所钟谓非海邑之巨镇乎……’记文余四百零八字。此石藏于碣石山碧霞元君宫,华轩证之。”

题跋重点介绍了“复名碣石”工程始末:“余于1998年六月六日致函无棣县委书记‘关于予马谷山树碑立传的动议’,同年七月开启‘复名碣石’工程。2001年9月15日举行隆重的‘碣石山复名新闻发布会’,著名史学家安作璋先生出席发布会盛典并题辞祝贺。辛巳年五月十五日立‘碣石山’碑,阳上方嵌金色毛体草书‘碣石山’三个大字,下方镌刻‘碣石复名记’,于长銮撰文、付殿文书丹。碑阴刻‘碣石募捐引’,郭云鹰撰文,捐资单位和个人单位。”

于长銮于2001年撰文的《碣石复名记》全文223字:“山不在高而立于勋,勋勿示显而求其真。胜辨禹迹斯勋何疑,能证河海惟真是信。国史载:碣石,海畔山,夹右碣石入于河。此乃《禹贡》碣石定位之要义。斯碣,一丘兀立,傍海依河竖标识;九脉环抱,顾汉盼唐唱大风。吕尚沽名在此钓誉,徐福求仙於斯入海,秦皇拜荆行尊师大礼,魏帝观沧发惊世浩叹。看今朝,马谷祥云昭渔盐富足,碣石甘泉育枣粮丰登。君不见《禹贡》碣石岿然立,孰肯附天方夜谭沉海说。顾炎武曰:马谷即大碣石。《肇域志》称:马谷在九河入海处,断为碣石无疑。嗟夫,史可鉴典籍,地当穷河海,岂能臆断其有无。复名非同易名,正本清源返朴归真是也。谨为记。辛巳年五月十五日”

题跋最后云:“碣石一民唯一堂主李金海拓石,柽柳翁于长銮题跋。”

无棣县的“复名碣石”工程是历史文化界一件盛事,于长銮先生十数年致力于碣石文化研究,通过考证碑刻留存,又拿出碣石在无棣的铁证,正如老先生所云:“残碑实为真碣石,‘马谷’认祖归宗!”

 

 

责任编辑:王光磊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

小李 2017-08-30

历史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