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海:惠民县城老铁匠 子承父业打铁30年

发布时间:2016-07-24 20:33:40   194900

一架烘炉、一把小锤、一把大锤、一个砧子、一副铡刀,还有挂在墙上的一个30厘米见方的白木板,上面用红墨水写着四个字——老苏烘炉。

要不是听人介绍,笔者不会发现在惠民县孙武街南门大街这个叫做苏家角的小角落里,还会“藏”着一个铁匠铺。

铁匠铺是露天的,所以确切地说,不能叫铺,而应该叫摊儿。主人名叫苏东海,在苏家角摆摊打铁已经30多年。苏东海告诉笔者,他现在是县城里惟一的铁匠。


上世纪80年代生意好到要排队


苏东海的父亲苏吉广也是铁匠,师从马口村打铁老艺人张兴海,15岁开始打铁,一直打到75岁。“父亲打了一辈子铁,手艺在县城里是出了名的。”说到老父亲,苏东海的脸上满是自豪。

苏东海从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打铁手艺。19岁那年,他去广州当了4年兵,复员回来后,又去滨州烧了两年锅炉。1978年,25岁的苏东海又回到父亲身边。“当时父亲对我说,‘干我这行吧,有个手艺,饿不着’。”苏东海回忆道,“没想到一干就干到了现在。”

与现在的生意冷清相比,苏东海的老伴李秀荣告诉笔者,上世纪80年代是打铁生意的鼎盛时期“那时候逢县城大集,队伍要排老长,忙都忙不过来。”那时,加上苏东海和他父亲,惠民县城共有4家铁匠铺,乡镇上更多。“慢慢地越来越少,到现在县城里就剩我自己了。”苏东海不无感慨地说。

“工业经济发展得这么快,打铁是不是正在被社会淘汰?”笔者问。“怎么可能,不能没有这行啊,这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苏东海瞪着眼睛,显得有些激动。“可是,农业也正在慢慢机械化,用农具的人越来越少了。”笔者追问。苏东海一时语塞,无奈地笑了,“再少也还是会有的”


徒弟难收,手艺难续


铁匠铺现在由苏东海和老伴打理,没有学徒,也没有雇人。有活儿的时候,苏东海抡锤,老伴扶着砧子打下手。

1995年的时候,苏东海曾收过一个徒弟。这个名叫洪顺的小伙子跟着他学了三年,自己又干了两年。“后来不干了,开起了货车,说是比打铁挣钱。”苏东海笑着,“打铁这活儿,又脏又累,烟熏火燎的,现在年轻人没人愿意干。但我会一直干到拎不动锤子的那天,就像老父亲那样。”苏东海有三个女儿,在县城里都有自己的事业、家庭。“女婿对打铁问也不问。”苏东海撇了撇嘴说。

从铁匠铺向前一步,就是南门大街,超市、医院、银行,车来车往,繁华而喧闹。一下午的采访过程中,老苏就接了一个生意,因为是老邻居,没要钱;卖了一把自己制作的锨,挣的只是一点加工费。

一天里更多的时候,苏东海就坐在自己摊前的树荫里,与老伙计们拉呱、下棋。他的身后,自己打制的各式铁农具凌乱地摆放着,烘炉里若有若无地冒出一丝丝黑烟。

(作者:赵秀峰 刘斐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