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历史名人登临过无棣碣石山

发布时间:2016-08-19 22:44:06   63467

无棣县北部的碣石山,据测定是73万年前火山爆发喷出物堆积而成。《山东通志》记载:马谷山古称碣石,春秋时期称无棣山,魏晋时期称为盐山,唐初称马谷山,俗称大山。因由秦皇汉武等帝王、杨巍顾炎武等达官名人曾登临此山,或有文献记载,或有诗赋流传,更彰显出碣石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汉书·郊祀志》载:“(秦始皇)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这是始皇第三次东游海上。徐福入海求仙已过四年仍无音讯,始皇就是查问几年来方士们入海求奇药的情况。

无棣秦时属“齐郡厌次县”。关于“厌次”一名的来历,《山东通志》(乾隆版)载:“秦始皇东游至碣石,次舍于此,因名厌次县。”秦朝时,“厌次乃齐郡兖之北境”,辖今惠民、阳信、无棣地面。

据《吕氏春秋》记载,秦皇还有过拜荆过碣石的尊师故事。公元前215年秋,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簇拥下,乘车马从碣石向东北出巡。当他看到一处路边长着荆条(柽柳),便匆忙下马,撩衣便拜。李斯问为何参拜荆条?秦始皇深情地说:“众卿,此地所见荆条,正是朕在邯郸时老师授业所用的荆条,见荆如见恩师,焉能不拜……”

“秦台眺望”是无棣古八景之一另据《无棣人文》记载:无棣城东北七十里,有土岭高丈余,枕西迤东而卧,长数十丈,状如龙,蛰伏朱龙河之阴、秦口河之阳,遥望马谷,濒临渤海,相传秦王遣徐福入海求神,即在此垒土筑台。

汉武帝从元丰元年(公元前110年)到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曾八次到齐地活动,封泰山、行礼祠八神。元丰元年四月,汉武帝封泰山完毕,复到海上瞭望。《汉书·郊祀志》:“天子即已封泰山……复东至海上望焉。奉天子侯暴病一日死,上乃遂去,并海上,北至碣石。巡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无棣县志·事纪》载:“汉武帝元丰元年临渤海望祠蓬莱。”说明汉武帝确在无棣一带举行过“望祀”,遥祀蓬莱仙山之众神。

碣石山之东十多公里处,有一汉代古村,名叫帝赐街。据《无棣县志》记载:“帝赐街,在无棣县北七十里,相传汉武帝驻跸于此。”武帝曾下诏免除此村赋税,此乃汉武帝的“恩赐”,故名“帝赐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自并州东略边境,征讨海贼管承,途中登临古冀州渤海郡,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诗篇《观沧海》,碣石从此名传天下。

宋代诗人陆游登马谷山,留下了“即景”诗:“齐州山水窟,登眺有佳处。秋夜海东船,春荠鬲滩树。”说明作者于马谷山巅东望海船,西眺鬲津河的真实情景。

明朝海丰县城著名文人杨巍,嘉靖进士,累官吏部尚书,赠少保,所著《存家诗稿》传刻御史,被收入《四库全书》。闲居原籍期间,常登临马谷山,多次写诗,描述马谷山及其附近的景物。如《马谷山》诗:“马谷近愚谷,所以人迹稀。昔名乌鸦山,不见乌鸦飞。唯有紫蕨菜,其苗高且肥。洞口封白云,专待主人归。”又《九日登马谷山》诗云:“登高此日亦奇哉,野色潇然渤海涯。独喜寒花开绝顶,宁须戏马向层台。浮云万里天难问,落木三秋雁已来。何事牛山不痛饮,沾衣徒使后人哀。”前首诗写的是春天景色,山上一片荒凉,只有荠荠菜疯长着。后一首是深秋,草木凋零,大雁南飞,显得是那样古朴而幽静。延续数百年来的是,满山的黄菊花还在怒放,“马谷朝云”位列无棣八景之一。

《肇域志》是一部明代地理总志,为撰此书,明末清初著名顾炎武阅读了1000余部明代方志、专志,及一代名公文集等。全书蕴含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广泛记录各地自然资源、民族习风、农田水利、赋役漕运等,不仅是一部地理总志,更是一部社会史的实录。《肇域志》是一部未刊行但已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的“奇书”。他经实地考察,在《肇域志》中写道:“济南府海丰县(今无棣县)有马谷山,即古碣石。”这一论断具有拨云见日、息纷争论的作用。

清乾隆进士、滨州籍礼部尚书杜堮,对海域地理熟识,自京城回家省亲期间,顺路多次到山上考察。在其《九河》诗中前四句写道“禹迹茫茫问九河,海滨碣石未销磨。汉家分土名犹在,宋氏传经说竟讹。”并自注云:“九河之道在德州、河间、棣州之地,与《禹贡》大陆北播为九河之文合;自天津南尽棣州数百里内惟海丰(今无棣)旧岸有马谷山,趾顶皆石,周围三里许,形如碣石,盖即同为逆河处,与《禹贡》夹右碣石之文合。”

碣石山地处黄河古道,属于历史上的九河之域,是大禹疏通九河的入海处。通过以上史料方志和历代传说,这些宝贵的足迹丰富了两千多年来沉淀于鲁北大地的黄河古道文化。


(作者:门红泉 刘玉文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