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渤海老区军民发明多项“DIY”武器战法

发布时间:2016-10-21 11:01:46   52841

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磨炼洗礼,渤海老区军民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战法和军事技术,运用这些灵活机动的战法,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壮大了自我。

1941年入党参加革命的原滨州地委顾问邢天才,讲述了渤海区军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创新战法、改进军事技术,来对付穷凶极恶的敌人,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事迹。他说:“当时敌人是现代化武器,我们是土枪土炮,光有勇敢不行,还要靠智慧,革命老区军民的几个创新还是很值得我们回顾和总结的。”


  部队善用炸药,攻坚克敌威名远扬

  

渤海区善于创新,尤其是把炸药使用得出神入化,在炸碉堡、攻县城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后来,由渤海军区部队组建的东北解放军128师,曾经战四平、打锦州、攻天津,赢得“攻坚老虎”的美名。

清河区(渤海区是由清河区和冀鲁边区于1944年合并成立的)的部队从1942年就派30个同志到鲁中军区学习炸药的使用和爆破技术。此后,部队打据点就用炸药。直属团有爆破队,各个分区的部队都有爆破组。

1942年6月,杨国夫司令员将部队集结在八面河据点以西,要让大家看看伪军碉堡“坐飞机”。指战员们以惊奇的目光盯着伪军碉堡。霎时,只听“轰”得一声巨响,伪军碉堡被炸得粉碎。原来,从鲁中军区学习归来的爆破队用内爆法炸掉了碉堡。这是清河区部队首次直接运用炸药攻击敌人。从此,炸药成了部队直接攻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三里庄是日伪封锁黄河东段的基本支点,是蚕食广北的桥头堡,伪武定道剿共军独立旅第二团成建基部近千人盘踞在此。三里庄有双层坚固的防御工事,曾被敌人吹嘘为“铜墙铁壁,万无一失”。

1943年5月28日,部队决定攻克三里庄据点。由于三里庄的围墙又厚又高,战至凌晨3:00,有三位爆破员牺牲了,仍未炸开三里庄围墙。关键时刻,爆破队长侯登山抱起炸药包冲向围墙。他掏出刀子在围墙上挖窝,一边挖,一边往上爬。爬到3米多高时,他想把炸药包放在挖的窝里,但窝太浅,放了几次放不住。天快亮了,侯登山毅然决然地用胸膛把炸药包紧压在围墙上,拉响导火线,围墙被炸开3米多宽的豁口,侯登山壮烈牺牲。指战员们被他的革命精神所激励,奋勇冲杀,一举解放三里庄。

78RDjJZAPJ.jpg

后来在西王文据点的战斗中,部队采用了挖地道炸碉堡的战术,一举解放了西王文。此后,部队对炸药的使用越来越得心应手,在多次战斗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渤海区部队“善爆破”也声名远扬。


  改迫击炮为平射,一炮多用,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渤海军区特务营营长朱志明创造发明了八二迫击炮平射,一炮多用。迫击炮平射能打100到200米的距离,在我军缺少平射火炮的条件下,这种迫击炮和爆破相结合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wT7h2885MQ.jpg

(影视资料片,图文无关)

在攻打田柳庄战斗中,我军把迫击炮安放在离敌人炮楼不到30米的工事内。在杨国夫司令员的亲自指挥下,多门迫击炮一起向敌西北角的碉堡平射,炸药爆破同时进行,很快从这里炸开一丈多宽的大口子。我军立即从这个突破口攻入围寨以内,追歼敌人,完全占领了西面第一道围墙。

在迫击炮平射轰击时,朱志明亲自打了十多发,发发命中。他说,在每次战斗中,凡使用迫击炮平射的地方,尽量争取亲自打几发,以便反复观察迫击炮平射的性能,不断改进。

朱志明创造发明的迫击炮平射和一炮多用,不但在渤海地区的许多战斗、战役中发挥了巨大威力,而且在其他一些兄弟部队中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朱志明对军事技术的改造还有很多。如1944年,他将战斗机上的机枪由电发改为手发,配上架子和扳机,成为很好的步兵武器。不幸的是,1946年7月,在邹平旧口反击战中,担任副团长、代团长的朱志明光荣牺牲。


  就地取材发明“土坦克”,吓跑敌伪军

  

在战斗中,指战员们还发挥聪明才智,就地取材发明“土坦克”。

一次是1941年攻击花沟据点时,直属团一营担任主攻。一连的战士推着下有四个木轮的“土坦克”前进。“土坦克”的上面用较厚的木板做成外壳,木壳外披上若干湿棉被以增强其防护能力,内有四至五人钻在里边推动其前进或后退。

这种“坦克”比较笨重,不便转向,但这个庞然大物的出现,却引起了敌人极大恐慌。他们集中火力猛扫。战士们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奋力驱动。接近碉堡时,敌人将手榴弹和油火把纷纷掷下,使“坦克”上部起了火,而且数处被子弹打穿,一位战士受伤了。

后来,战士们在“坦克”上增加些湿被后,再次驱动“土坦克”前进。“坦克”仍被敌人打穿,并使一战士牺牲,就这样三上三下,先后伤亡了五个(亡一伤四)同志才接近到敌院墙下。

同志们对着敌人的院墙,先用十字镐扒,后用集束手榴弹炸,但均不见成效。这时,已是凌晨三点钟,杨国夫遂令部队撤出战斗,伺后寻机再攻。

另外一次是在攻打八面河据点时,一营战士制作了简便的“麦穰包”(相当于“土坦克”),用两张芦席缝成圆筒形,中间以麦穰填实捆扎而成,长约1.5米,直径约1.2米,可以挡一般的机枪子弹,还可以填平敌人的壕沟。

三四个战士一组推着“麦穰包”向敌人碉堡滚进。战士们伏在100多个“麦穰包”后面,一点一点向前推进。伪军见我军运来这些既大又不怕子弹的东西,摸不清是什么“武器”,也不知威力有多大。敌伪营长惧怕被歼,于是带着部队趁暴雨之际,偷偷溜走了。


军民团结一心“空舍清野”,取得反扫荡反蚕食的胜利


在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中,我军区人民实行彻底的“空舍清野”,多次瓦解了敌人的进攻。

1943年11月,日伪军2万人对清河军区进行了规模空前的21天大“扫荡”。

针对敌人这次大“扫荡”,清河军区动员群众埋藏粮食和物资,破坏交通要道,填埋水井,实行空舍清野。田野里的高粱、玉米等高秆作物,只收果实,把秸秆留在地里,作为疏散隐蔽军民的屏障;把打下的粮食转移到村外埋藏起来。在收割后的庄稼地、荆林草丛中,挖好大大小小各种土坑,坑的下面垫上厚厚的豆叶,坑的周围用豆叶贴成一层草墙,然后放上粮食,再用豆叶封严压实,上面埋上半米多深的土,土上面再种上小麦,麦苗同大田连行接垄,敌人根本无法找到。同时,我军民对遍布田野和各村间的“抗日沟”重新进行了整修。

清河区党政军后勤机关、生产单位等,也进行了坚壁清野,埋藏了机器和物资。特别是在垦利、利津、广北苦海沿边,甜水贵如油,缺水对敌人是个很大威胁。军民在水井内撒上颜料或将井填死,让敌人饿了找不到粮食,渴了找不到水。最终敌人的大扫荡以失败告终。

有一首反映当时情景的诗这样写道:坚壁清野饿死鬼,填井染水渴死狼。扰袭战法疲日寇,麻雀战术煞凶狂”。


自编草鞋自改子弹自行扩军渡难关


为了反“扫荡”和反封锁,清河军区还开展了自编草鞋、自改子弹和自行扩军的“三自”活动,坚持清河平原抗日游击战争。

自编草鞋。随着红军老战士进入清河地区,草鞋也开始穿到战士脚上。红军战士崔耀易到一连任连长。他除了自编自穿外,还手把手教会了其他战士编草鞋,并对草鞋进行改进,用纱绳、布条和绒线等编成新“草鞋”。我军每攻克日伪军的据点,指战员都很注意收集纱绳、破衣旧布和绒线,以备编草鞋之用。军队和地方很快掀起了一股穿草鞋的风气,仅直属一营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就自编草鞋不下千双。

自改子弹。据老战士孙廷桢回忆,改制子弹源自直属团一连,就是将机枪和步枪子弹的瞎火弹拔下弹头,倒出火药,将弹壳灌满水,猛然底朝天按在地上,然后用榔头敲击弹壳底部,使底火帽鼓出,然后将弹壳等洗净擦干,并用平头钉子将底火帽冲平,注入火柴头上火药后,按入底火部位,继续将火药装入弹壳、按好弹头即成。此法在部队推广后,每个人少则四发,多则二十余发,全营不下三千发,既增加了弹药数量,又鼓舞了战斗士气。

自行扩军。直属一营进驻“广博蒲”和清水泊之后,指战员根据上级指示“广交朋友、自行扩军”,跟驻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向他们宣传抗日方针政策,当兵为的是抗日救国,人民子弟要参加八路军等,鼓励参军入伍。几个月时间,就有2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八路军,增强了部队的实力。

注:原中共惠民地委顾问邢天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5月2日21时36分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逝世,享年92岁。

邢天才同志是山东博兴人,1924年2月出生,1946年6月参加工作,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起,历任蒲台县委党训班学员支书、蒲台县一区委宣传科干事、渤海四地委土改队队员、渤海四地委组织部干事职务;1950年5月起,历任惠民地委组织部干事、副科长、科长职务;1955年8月,任惠民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959年1月,任淄博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961年1月起,先后任惠民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64年3月,任沾化县委副书记;1973年7月,任沾化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1975年8月,任惠民地委组织部部长;1976年8月,任惠民地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78年3月,任惠民地委常委、秘书长;1983年10月,任惠民地委顾问。1990年12月离休。


(作者:韩俊亮 王红兵 战英杰 田政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