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先锋李桂茂和李云河

发布时间:2016-12-27 00:00:00   77435

1956年春,在浙江省温州地区永嘉农村诞生了一个轰动全国的燎原社,由任桥等村的12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合并而成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进行我国第一个包产到户试验,开创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这场改革的组织领导者县委书记李桂茂、县委副书记李云河、县委工作队长戴洁天被赞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驱”,其中的两位主要人物李桂茂李云河都是滨州南下的干部。

李桂茂,沾化县富国镇(今沾化区富国街道)李果村人,1924年10月出生。1942年担任孔家乡民兵联防队队长,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9月任武工队队长、教导员,参加战斗10余次,头部、腿部都负过伤。1947年,调到惠民县工作,先后任豆腐寨区、三区区委副书记、书记等职。1949年2随军南下,进入浙江省温州地区后任温州郊区区委书记,1950年任永嘉县委委员、农工委主任,1952年任永嘉县委副书记,1955年6月任中共温州地委委员、永嘉县委书记。

李云河,惠民县孙武镇(今孙武街道)桃王村人,1931年4月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本名苏风亭,因父母无力供养,过继给李姓人家,改名李云河。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村儿童团长,惠民县省屯区公务员,1947年任惠民市政府财粮干事,粮食局、河务局文书,惠民县省屯区粮库主任等职。1949年2随军南下,进入浙江省温州地区后任温州军管会干事、秘书、区委宣传科长、青委书记。1954年任永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1956年6月任永嘉县委副书记。


调查研究,发现问题


1955年夏,毛泽东发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批评主张合作化要适应群众觉悟,稳步前进的干部为“小脚女人”,从此,全国农村一哄而起,掀起了发展高级社的热潮。到1956年3月,永嘉县迅速办起251个高级社,正在办理的209个,另有264个正在积极筹备。

针对高级社这个新生事物,李桂茂、李云河等满怀热情,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很快,他们就发现了问题,由于高级社内管理混乱,责任不清,干活一窝蜂,社员出工不出力,生产效率极低。他们发现,这样的大呼隆干活,别说增产增收,就是保持原有水平都难。


HpQMQm2FNA.jpg

1994年5月,李云河(左)、李桂茂(中)、戴洁天在温州合影


于是,李云河和农工部干事戴洁天首先试验了“分级定额,按件计酬”小段计划,可社员依然是“出工鹭鸶探雪,收工流星赶月, 干农活李逵说苦, 争工分武松打虎。”随后,他们又进行了“个人专管地段责任制”,还是没有解决“大锅饭”问题社员们说“增产七千七,一个人分不到七斤七”,仍然难以调动社员的积极性。

为了进行试验,李云河、戴洁天想尽了办法。戴洁天尽管家庭困难仍尽量节省,购买关于农业合作社方面的书籍仔细阅读。他找到了苏联的《集体农庄的生产组织书,其中介绍了苏联集体农庄在分级定额、按件计酬的基础上,试行给庄员以固定地段作为计件制的特殊形式,实行了联产计酬办法。他和李云河一起研究,受到了很大启发。

1956年4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生产组和社员都应该“包工包产”》的文章,李云河如获至宝,反复阅读,立即向温州地委分工领导请示,要求根据中央党报上的精神进行试验,得到的答复是:试验可以,推广不行。


科学决策,顺乎民意


由于包工包产和时代的大背景相左,李云河又单独向县委书记李桂茂作了汇报,这两位一起南下的渤海革命老区干部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李桂茂立即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包产到户试点问题。中共永嘉县委常委共9人,除李桂茂外,其余8人,同意试验的有李云河、赵文远、韩洪昌、武修仁4人,反对的也有4人,形成僵局。作为书记,李桂茂最后作出决断,拍板决定进行试验。

会议决定,以燎原社为试点单位,选派有农村工作经验,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工部干事戴洁天为工作队长。临行前李桂茂对戴洁天说:“大胆试验好了,不要怕。错了,哪怕试成了供给制,由县委负责。”

1956年5月,工作队进驻燎原社。经过4个月的实践,戴洁天写出了《燎原社包产到户总结》,这是全国第一个包产到户经验总结,将“定额到丘,责任到人,三包到队,统一经营”的生产责任制形式称为“包产到户”。


pP35bxwWXB.jpg

戴洁天起草的燎原社包产到户总结,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进行包产到户试验,县委副书记李云河是坚定的支持者,他经常亲临现场、蹲点参与决策,李桂茂也具体参与包产到户的全部过程,试验关键阶段戴洁天两次向县委汇报,李桂茂都参加了。

有一次李桂茂去燎原社调查3天,回来时对李云河说:“你了解得很差,我这次深入去问了一下,这个办法的确好”。有一次地委领导又批评了永嘉县的包产到户”。为了作出准确的回答,说服地委,李桂茂亲自到燎原社,一住就是4天,拿出第一手材料地委汇报,使试验能够继续进行下去。

李桂茂包产到户非常慎重,他及时向地委副书记李文辉、邱清华和书记李铁峰等领导汇报,争取支持。由于政策对头,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当年秋季,当地遇到了百年未遇的大旱和台风、洪水,结果依然取得了好收成,事实证明了包产到户的正确。

燎原社包产到户”实践星星之火,很快在周边地区传播开来,同时也引起了一部分人更激烈的反对,争论逐渐明朗化,形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次大辩论。

1956年11月,温州地区党报《浙南大众》发评论员文章《不能采取倒退的做法》,严厉批判永嘉县包产到户“打退堂鼓”。

面对批评和指责,李桂茂当面质询编辑又与李云河商量,决定和戴洁天一起起草一篇反驳文章很快,“专管制”和“包产到户”是解决社内主要矛盾的好办法》成稿,油印后报送地委、省委、华东局、中央农工部等上级单位,这篇文章不仅有力地回击了有些人对燎原社试验的种种责难,而且为农业合作理论作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


雷霆震怒,余波万里


关于永嘉县包产到户的试验争论,引起了浙江省委的注意。1957年1月初,浙江省委召开了座谈会,省委副书记林乎加对永嘉的做法给予了肯定1月中旬,浙江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会议期间的1月27日,《浙江日报》全文刊登了李桂茂、李云河和戴洁天一起合写的“专管制”和“包产到户”是解决社内主要矛盾的好办法》,全文5000余字,署名李云河。

该文与温州地委的机关报《浙南大众》观点对立,那些对包产到户持不同意见的人,得不到省委的支持,直接将情况报告了北京随之,2月,省委相关领导开始严厉批评永嘉包产到户的做法。李桂茂专门找博兴县人、同时南下的渤海区老领导、地委书记李铁峰汇报情况,而温州地委则根据上级党委的批示,责令永嘉县迅速纠正包产到户的做法。

在各方面压力下,1957年3月8日,李桂茂奉命代表县委在干部大会上宣布:包产到户除燎原社继续试验外,其他社一律扭转过来,否则作为无组织无纪律处分。

李桂茂说:“这是我在县委第一书记任内对包产到户’作的最后决定,也表现出我在下有要求,上不支持的情况下,悲愤、无奈的复杂心情。

这一天就是永嘉的“三八线”,标志着对包产到户两种观点辩论的结束和对支持包产到户者批判处理的开始。

永嘉的事引起中央、省委的重视,作为地委委员、县委一把手,李桂茂一方面宣布从3月8日起“一律纠正”,同时又积极进行理论探索。7月,《浙南大众》发表《打倒包产到户,保卫合作化》的政治性文章,浙江省委也派出以省委常委、渤海区南下干部彭瑞林为组长的工作组坐镇永嘉,并指出搞包产到户是路线性错误。

9月,永嘉县委被彻底改组,李桂茂被批判、处分之后,先贬到瑞安塘下公社任副主任1959年又调离温州,一直在台州地区的山间小城临海工作。李云河被打成右派分子,开除党籍,下放工厂劳动。戴洁天被戴上“右派分子”和“历史反革命分子”两顶帽子,开除公职,送回原籍农村管制劳动。受到牵连的其他人员不计其数,被判刑的就有20多名。

10月,《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的文稿,把永嘉包产到户定性为离开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性路线错误李桂茂李云河戴洁天等人进行包产到户试验被就此判了死刑

随着政治生活的波动,批判邓子恢时,李桂茂“黑干将”,批判彭德怀时,他是“单干风”的典型,批判刘少奇时,他又是“包产到户急先锋”,受尽折磨和摧残。李云河被下放到永嘉铁工厂劳动,因为成绩突出,先被提拔为车间主任,1961年又被提拔为永嘉农机厂副厂长。“文化大革命”中,他又被打倒,惨遭人格侮辱和肉体折磨。


晚年生活,终天日


1978年,时光流逝了正好20年,李桂茂等人也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经过申诉和反复,到1981年底,永嘉包产到户试验正式得到国家的肯定,李桂茂等人所蒙受的不白之冤也得到彻底平反,理论界人士也众口一词,把永嘉的包产到户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李桂茂、李云河、戴洁天也被誉为“永嘉三杰”。

平反昭雪之后,李桂茂由山间小城调到台州工作,恢复了级别和待遇。李云河先被调入温州市任水电局长,1983年10月又被调到浙江省委任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晚年,李云河对“包产到户”的“户”情有独钟,致力于研究户学,出版了《中国农村户学》专著。

1998年7月,李云河因病去世。2001年2月,李桂茂因病去世。


(作者:侯玉杰)

责任编辑:王光磊

网友评论